欧宝下载:湖南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9 17:51:10 来源:欧宝链接 作者:欧宝体育竞猜网首页

  当前,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慢慢的变成了世界各国谋求新一轮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低碳经济转型,强化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经济贸易话语权,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是今后较长时期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湖南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也是传统的高碳省份,经济发展高碳特征突出,正面临高耗能产业加快发展及高碳生活消费方式带来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顺应全球趋势,响应国家战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必然选择。

  1、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年来,随国家和全省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9—2013年,单位GDP能耗整体呈年年在下降趋势,每年下降率分别为5.10%、2.65%、3.68%、6.87%和4.71%。

  2、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39.9%下降到31.6%,年均回落1.7个百分点。截至2013年,全省关停落后产能铁合金30.7万吨、水泥116.6万吨、电解铝11.47万吨、电石2.8万吨、碳化硅14.3万吨等,减少用能183.4万吨。全省规模以上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4.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7.3%,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比重分别为35.6%和9.0%,同比分别提高1个和1.5个百分点。

  3、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2013年,全省规模工业加工转换投入能源7016.88万吨标准煤,产出5024.28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为71.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效率为39.8%,提高0.1个百分点;供热效率为72.0%,提高2.8个百分点;原煤入洗效率为87.2%,提高1.1个百分点;炼焦效率为92.6%,提高0.6个百分点。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来势较好。2013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近3000亿元,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全省有着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新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和中电科技48所、湘电集团、南车时代等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风电、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和智能配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支柱产业。

  1、绿色建筑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3年初,全省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省级示范项目面积近500万平方米;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片区获批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按照省政府《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省将创建5个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绿色建筑创建计划项目达100个以上;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达到30%。

  2、低碳交通系统日益完善。全省着力打造“两型”交通,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2013年,基本实现“长株潭”三市城区70%公交车、80%出租车清洁能源、新能源化,配套建设加气站和充电站(机);大力推进14个市州步行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公交接驳点步行改造。

  3、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蒸蒸日上。截止2013年底,风电总装机达到289MW,比2012年增长53.9%,年发电量6.46亿千瓦时。2013年,全省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温室大棚、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共利用能源23.8万吨标准煤。小水电总装机达到7.60MW,全年水电发电量0.23亿千瓦时。2013年,共生产优质沼气能源91290.51万立方米、秸杆发酵沼气、气化煤气820.79万立方米。2013年,湖南生物质等能源利用82.85万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2.8%。

  4、碳汇发展前途广阔。2013年末,全省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65.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44480.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52%,比2008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已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120个,面积125.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8个。

  1、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2013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1.1%、0.6%、2.2%和3.1%;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65%;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90.4%,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74.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2、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2013年,全省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全省98个主要江河省控以上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94个,占95.9%。省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均有不等程度下降。

  3、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4%,分别比上年提高3.2个和2.7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较好水平。14个城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互与通行噪声监测点位达到声环境质量二级标准;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行而重要的途径,顺应“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步伐,为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经济稳步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决定》及其产业规划发展纲要,明确将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低碳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之一。《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两型’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

  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上涨的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时期。其中,结构调整阵痛期作为“三期叠加”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加快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一方面,要客观认识结构调整阵痛期给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经过多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资源环境日益难堪重负,而在投资驱动增长型模式主导下,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很突出,目前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的产能利用率仅在70%左右,大幅低于国际通常水平。这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超过有效需求,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产业体系升级。另一方面,在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倒逼效应下,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动力和机遇。结构性矛盾是当前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主要根源。低碳经济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所追求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正是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良方”,而从当前湖南经济发展水平看,发展低碳经济也正逢其时。

  从低碳产业看:一方面,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制造业水平稳步提升,低碳装备制造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的低碳产业,占比超过四分之一(2013年为26.6%),培育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远大集团等一批高技术、低排放的有名的公司。另一方面,传统高耗能行业发展日渐式微,低碳产业崭露头角,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5年前的近40%下降到目前的略高于30%。同时,节能环保产业等低碳产业则保持了较快发展步伐。2013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规模迈上千亿台阶,近三年年均增速均在15%以上;新能源产业也初具发展规模。从低碳技术看: 2012年,湖南出台了《关于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清洁低碳技术的实施方案》,提出包括新能源发电技术在内的十大低碳技术“清洁”湖南方案,基本形成了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科技支撑体系。从低碳基地看:目前,湖南重点发展了汨罗、永兴可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6个专业基地(市场)和华菱湘钢、岳阳云溪工业园等20多家循环经济示范点。

  一是能源产品结构相对传统,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大。2013年,湖南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超过70%,而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使用占比不足15%。根据《湖南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10-2020年)》,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占比达到35%,新能源产业新增直接投资累计超3万亿元,可见湖南新能源产业拥有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二是CDM项目进展良好,技术合作空间潜力大。CDM(清洁发展机制),是根据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CDM可为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建设提供现金的技术和巨额的资金支持。截止2015年5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通过湖南的CDM项目共200个,估计年减排量为1941.17万吨二氧化碳,项目数和年减排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2.5%,分别居全国的第8位和第16位。目前湖南从事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近700家,湖南开展CDM项目的技术合作空间和收益潜力比较大。三是节能减排成本相比来说较低,规模效益提升潜力大。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市场,湖南的成本较低,规模效益比较突出。从国际上看,有关框架公约规定的每吨减排成本超过30美元,约为中国的2倍。在能源需求稳步增长、符合减排条件项目多、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影响下,湖南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的前景很好。

  一是工业能耗比重偏高。伴随湖南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工业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2013年,湖南三次产业体系为12.2:47.0:40.8,与2008年比较,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从用能结构来看,湖南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用能在能源消费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2013年,湖南省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64.2%。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比重居高不下。2013年,湖南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为3094.9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6%,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但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313.34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78.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是低耗能工业缺乏规模优势。2013年,湖南规模工业中低耗能行业(除6大高耗能行业外的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20.53万吨标煤,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21.1%,实现增加值6693.4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8.4%。

  一是能源消费增长较快。2008-2013年全省能源年均消费量增长7.3%。其中,煤品燃料消费年均增长6.0%;油品燃料消费年均增长8.7%。二是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2013年,湖南煤品燃料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量比重达62.2%,在全省能源消费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从发电量构成看,2013年,全省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比重为62.7%,由于火力发电主要以燃煤为主,发电结构体现了明显的高碳特征。2013年,天然气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量比重仅为1.5%,而发达国家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则普遍高于20%。其他能源中,油品燃料消费比重为11.7%,一次电力为14.0%。清洁能源利用率比重低,导致湖南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是低碳发展与现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冲突。湖南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驱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发展格局未有大的改变,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突出。快速推进低碳转型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高碳“路径锁定效应”客观存在。历史以来形成的高碳发展模式客观上会产生路径锁定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传统技术的依赖;能源消费受经济发展条件和生产生活小习惯影响,高碳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性改变,高碳能耗路径依赖显而易见;高碳投资结构可能会强化高碳路径。三是高碳消费模式短期难以转型。长期形成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观念还都会存在,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消费中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不利用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有关政策及环境的支撑,加快发展湖南低碳经济,就必须大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为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一是低碳产业政策,包括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低碳产品生产、低碳服务、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二是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三是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研发技术、应用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低碳技术标准等;四是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五是低碳财税政策,包括碳税、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税、生态税、新能源补贴政策、节能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六是低碳政绩政策等。

  湖南应客观尊重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实际,坚持推进产业体系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数量粗放型增长,逐步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带动,立足节约能源,立足降低排放;加快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坚持技术创新,坚持市场主导,占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制高点;逐步提升制造业水平,进一步合理规划全省产业及区域布局。湖南能源生产结构调整,要充分遵照《湖南省新能源产业振兴实施规划》,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能源生产行业相并重的能源生产结构体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坚持合理优化用能结构,全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加速能源消费由传统单一消费向多元化消费转变。

  积极构建湖南循环型工业体系,围绕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电力、建材、造纸、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着力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积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领域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地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逐渐完备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提升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大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全力发展绿色交通网络体系,快速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消费模式,创建循环经济重点市州、重点县区、重点村镇、重点社区和重点示范企业。

  发展低碳经济不应只局限在低碳产业领域,而应是全社会遵循、提倡的一种社会行动体系和全民生活方式。一方面,倡导低碳理念,培育全社会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实行试验示范,构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湖南可以充分的利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借鉴国际国内低碳城市先进经验,摸索出一套符合湖南省情的“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发展模式,并通过试验示范带动在全省推行低碳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