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宝下载:持一颗素心守一方净土——访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祁妍敏
发布时间:2023-12-17 05:06:33 来源:欧宝链接 作者:欧宝体育竞猜网首页

  拿到空乘人员分发的航空餐,不忙进食,先看看餐盒上的食品安全标识、预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比较不同航司的特色供应--这是祁妍敏乘坐航班时的小小“职业病”。

  一份航空餐,从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存储运输到上机供应,每个环节都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关乎乘客和机组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份“舌尖上的安全”,正是祁妍敏孜孜以求想要守护的。

  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博士到民航局民航医学中心航空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0余年来,祁妍敏投身民用航空医学,在科学研究、规范编制、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推动着航空食品安全不断向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带领公共卫生团队始终坚守岗位、全力以赴,为民航抗疫战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持。

  4月16日,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祁妍敏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在主会场接受了表彰。已经耕耘航空食品安全领域10余年的祁妍敏认为,自己依然是一名“新兵”。担子很重,前路很长,而她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坚守。

  “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那一条。”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这首《未选择的路》曾鼓舞许多人开拓未知、披荆斩棘。选择投身民用航空医学,致力于航空食品安全,对祁妍敏来说,同样是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大众化”的道路。

  “经世致用”是祁妍敏始终秉承的信念。2006年,祁妍敏来到民航医学中心工作,找到了一片能够施展抱负的天地,“能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范畴的知识应用到民航领域,切实为民航解决实际问题,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民航局重要的航空医学与航卫保障技术上的支持部门,航空医学研究所下设航空公共卫生研究室、航空心理研究室和航空毒理药理研究室,航空食品安全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在航空公共卫生研究室下开展。“对于饮食业而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规范已经很成熟,但对民航业来说,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有一定开拓性。”祁妍敏说。

  在航空餐机上供应过程中,对食品安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答案是“微生物”。要做好航空食品安全监管,就必须搭建起可以有效的进行检测实验的相应技术平台。目前,航空医学研究所已建成航空人员心理测评中心、毒理药理测评中心以及航空环境测评中心,于2011年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认可(CNAS)和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委员会计量认证(CMA),并于2017年获批“民用航空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2018年获批司法鉴定机构,这些都为筹建航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祁妍敏解释,搭建起整个实验室体系就像是建起了厨房,随着厨具配置不断丰富完善,能够产出的菜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多。目前,航空医学研究所已经能够对机舱空气和饮用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仔细的检测实验,航空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将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航空医学领域,公共卫生相关的从业者并不算多,同行同业间“互通有无”格外重要。自2017年起,民航医学中心开始举办全国民航公共卫生论坛,推动业务交流。2019年4月,主题为“航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及技术应用,预防传染病经航空途径传播”的第三届论坛在武汉举办,来自院校、科研机构、卫生机构、航空公司等方面的15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那次论坛后,我们建立了‘民航公共卫生协作组’微信群,把相关从业人员都聚集到一个平台上。”

  祁妍敏后来回忆,正是她和同事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一砖一瓦,在风雨真正来临时,构筑起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坚实堡垒。

  2017年1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民用航空饮食业的第一个国家级强制性规范。3年多来《规范》起草工作委员会成员们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那一刻,祁妍敏倍感欣慰。

  “《规范》的出台不仅是监管方的需要,也是航空食品生产企业迫切期盼的。”祁妍敏说。由于飞机上空间、设备有限,航空餐需要由航食企业制作完成后迅速降温、冷藏,再根据航班时间送上飞机,进行二次加热。在生产、运输、供应的不同节点,每个环节如何操作才能确保航空餐安全、卫生?这些都需要统一、明确的技术标准,制定《规范》,能够让航空公司、航食企业有法可依。

  2013年5月,在航空食品委员会的委托下,《规范》起草委员会正式组建,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航空医学研究所、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航空配餐食品公司与航空食品委员会秘书处。祁妍敏作为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了领导、组织、动员、审议《规范》起草工作的责任,需要与起草工作组保持密切沟通。

  要“从无到有”制定出“我们自己的规范”并非易事,最大的难点在于核心理念的确定。经过对国内外有关标准、技术资料和技术报告进行广泛调查、分析和研究,委员会决定采用“关键风险点控制”的理念进行编写。“时间和温度是确保航空餐安全卫生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在生产供应的各个关键节点对相关指标作出要求,就能达到效果。”祁妍敏说。

  明确了《规范》起草的指导理念,还要使国际经验在中国落地。起草工作委员会中的航食企业成为了“样板间”“实验室”,对我国的航食生产供应流程深入调研,和对关键风险点技术指标的多次专题验证性实验研究,依托航食企业得到开展。

  “《规范》主要明确了航空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下一步,我们还计划推动民航食品运营安全管理办法的试行,对航空企业的相关权责进一步明晰。”祁妍敏相信,航空食品安全的监管既需要技术方法,也需要法规标准,“双管齐下”才能真正监管到位。

  2020年1月20日,这本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恰好来民航局飞行标准司民用航空卫生处讨论工作的祁妍敏没想到,一场艰苦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就此揭开了帷幕。从下午到深夜,祁妍敏和民用航空卫生处相关负责人一同梳理了此前应对其它流行性传染病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始紧急编写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技术指南。次日凌晨2点,第一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终于定稿。而从那天起直到2020年5月初,祁妍敏便一直驻守在民航局,再也没有离开。

  疫情就是号角,一支由航空医学研究所骨干力量组成的公共卫生团队迅速组建起来,承担起技术上的支持、服务行动和科研攻关的防疫任务。虽疫情防控形势一直在变化,《指南》也在一直更新,目前已发布至第七版。从第二版开始,《指南》推出了英文版,在中国与中东欧17国及马耳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专家视频交流会上,祁妍敏代表中国民航作了分享,向世界输出“中国标准”;从第三版开始,《指南》引入风险评估概念,为航班划分风险等级,并提出关注机组人员心理健康;《指南》还提出人物同防,对货物运输流程作出规定……疫情压力当前,祁妍敏和小组成员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为原则,对防疫细节和风险节点详细分析,反复优化操作流程。将正餐热食替换为预包装食品,暂停短途航班的部分食品供应……针对疫情期间航班的餐食供应,他们也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航空医学研究所此前积累的研究成果如飞机预防性消毒等得到了实际应用。为了更好传递防疫要求,提供技术指导,解决一线小时全民航咨询电话开通了,此前建立的“民航公共卫生协作组”微信群也成为文件共享和交流平台,公共卫生团队通过平台解答各类航空公司及机场咨询问题上百件。

  疫情期间,祁妍敏还成为了防疫科普“发言人”,作为民航技术专家参与央视网络直播和人民网直播。“我带来的技术视角和科普内容对公众来说是可信的,能帮大家消除对航空出行的恐慌心理,更好地接受、执行防疫政策,达到‘正视听’的效果。”祁妍敏又一次收获“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驻守民航局的那一段时间,祁妍敏和小组成员每天从早8点到晚10点“连轴转”,偶尔提前收工,大家反倒笑称“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北京初雪的那一夜,加班编写《指南》的祁妍敏凌晨3点仍独自驾车行驶在积雪未清的二环路上,但次日一早,压抑、疲惫便统统清空,她又投入到新的战斗里。她用“纯粹”形容那段特殊的抗疫时光。“我们既是公共卫生团队,也是党员先锋队,这正是我们该冲在前面的时候。大家并肩战斗时,是感觉不到累的。”技术攻关,心理援助,第一时间前往曾搭载近期确诊旅客的航班进行环境采样……小组成员们过滤了苦和累,抛洒下一腔热忱。

  2003年非典期间,还在读博的祁妍敏没能加入抗疫志愿者队伍,这成为她深埋心底的遗憾。十多年过去,稚嫩的学生成长为抗疫战线上夙夜奋战的民航公共卫生团队带头人。“我的身份变了,心态成长了,感受也更深了。经历了这次疫情考验,我更能体会到党的强大领导,广大人民的众志成城。”说到这里,祁妍敏有些哽咽,“能以所学为抗疫贡献微薄之力,是我的幸运。”

  多数时候,航空食品安全是一项很难彰显成绩的“幕后工作”,因为“没有事故就是最大的成绩”。因此,祁妍敏始终将“责任”和“坚守”放在心里,“我们所做的工作大家或许看不到,但一定可以感觉到。乘客们飞得安心、吃得放心,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潘瑾瑜)